“2015年11月初,沈阳市连续7天重度雾霾,当时天气灰蒙蒙的。”辽宁省沈阳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单伟民回忆起十年前的场景。而如今,这座曾被雾霾笼罩的老工业城市,实现了“蓝天逆袭”——2024年优良天数达318天,同比改善9.8%,创下正常社会活动水平下的历史最好成绩。
2025年前三季度,沈阳市大气优良天数245天,同比增加17天;PM₂.₅平均浓度降至31.1微克/立方米。更令人振奋的是,2024年11月—2025年3月全市未出现重污染天气(采暖期),创历史同期最佳水平,再次实现了空气质量改善的新突破。
十年磨一剑。沈阳用不懈努力,成功走出了一条北方工业城市的大气治理之路。
直面三大“先天挑战”,能源结构调整打开突破口
“沈阳有三个特点,对于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来说,都是不利条件。”单伟民直言这座城市在大气治理中面临三大“先天挑战”。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核心城市,沈阳曾长期依赖重工业,第二产业占GDP比重最高达60%;作为东北交通枢纽,沈阳以公路运输为主,物流车辆聚集;作为北方供暖大市,5个月采暖期内供暖面积达5亿平方米,城市燃煤需求量巨大。
面对结构性难题以及百姓对蓝天的渴望,沈阳市委、市政府迎难而上,坚决启动攻坚行动。聚焦供热、运输、产业三大领域核心症结,从“拆锅炉、淘旧车、调产业”的初步探索,到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的系统推进,逐步破解老工业城市的“污染密码”,打出治理“组合拳”。
“全市PM₂.₅来源解析显示,燃煤污染占比达30%~40%,是攻坚的重中之重。”沈阳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处长刘文超向记者介绍,以供热结构调整为突破口,沈阳蹚出一条破题之路。
“十年前到沈阳,城区里民用供暖锅炉、企业采暖锅炉随处可见。”单伟民说,2015年—2018年,沈阳开启“锅炉整治战”,累计拆除大小锅炉约4000台,同时对保留的燃煤锅炉进行特别排放限值改造,完成除尘脱硫脱硝升级。
进入“十四五”,治理思路转向结构优化与“清洁替代”。一方面,“建大拆小”提升集约效率,5年内拆除30蒸吨—40蒸吨中小型锅炉近100台,新建朱尔屯热电联产项目等大型热源,提升集约效率;另一方面,探索清洁供暖新路径,于洪区部分小区采用污水处理厂污水源热泵供暖,地源热泵、电采暖等技术也在逐步推广。
“更关键的是推进‘供热一张网’建设。”单伟民强调,目前,沈阳大型热源联网率已达50%,未来的目标是提升至80%。整合后,供热效率大幅提升。
燃煤治理同步推进。2022年起,沈阳申请国家清洁供暖试点,累计完成21万户农村散户“煤改电”“煤改气”,通过空气源热泵、燃气采暖等方式替代散煤燃烧,大幅减少无组织排放。
成果已然显现。2024年采暖期,沈阳首次实现11月、12月全月优良,“这说明燃煤污染已降到相对安全边界,供热结构调整见了实效。”单伟民表示。
截至2024年底,沈阳完成大型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累计达到1.6万蒸吨;实现了建成区35蒸吨及以下民用供暖燃煤锅炉清零的目标。今年以来,持续开展重点地区低矮面源专项治理工作,对全市8个重点区域的142个村屯开展高污染燃料取暖专项治理行动,交办的2321个问题均按时限完成整改。新一轮超低排放改造也已启动,1625蒸吨燃煤锅炉达成改造意向,其中1525蒸吨已开工。
协同治理多元发力,啃下移动源污染治理“硬骨头”
燃煤供暖难题得以破解,但沈阳机动车尾气贡献率居高不下,成为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为此,全面提升机动车环境监管质效显得尤为迫切。
“沈阳现在还有35万辆国三及以下乘用车、近7万辆国四以下柴油货车,这些车不淘汰,空气质量难上台阶。”单伟民坦言,围绕移动源污染治理,沈阳采取“强化监管+政策鼓励”的方式双管齐下。
“在老旧车淘汰上,我们有次序、有针对性地推进,先啃污染重的‘硬骨头’。”刘文超告诉记者,针对高排放中重型柴油货车,沈阳梳理出3261台单位车辆清单,开展监测执法全覆盖,以超标数据倒逼企业加速淘汰。
2024年,全市淘汰老旧柴油货车3万余辆,更新国三乘用车8.24万辆。同时强化路检路查与停放地检查,累计查处尾气超标车辆457台,处罚金额7.64万元。
乘上国家政策东风,沈阳市生态环境局联动商务、交通运输部门积极推进“以旧换新”,针对本地车主开展宣传,让经济政策赋能环境治理。
作为东北物流枢纽,沈阳拥有64个大型物流园区和20多家全国连锁物流企业。为此,生态环境部门联合邮政系统探索短途运输绿色化,并将6121家用车大户纳入“双随机”监管,压实企业车辆管控责任。
此外,沈阳还在公交、出租、物流领域大力推广纯电、氢能车辆,提升新能源车比例;引导工业企业优化运输方式,“多用皮带、管道运输,减少场内公路运输,多用铁路运输,降低公路货运占比。”刘文超说。
产业升级科技赋能,破解治理瓶颈
随着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拼的早已不是烟囱林立,而是发展的含绿量和可持续性。推动绿色转型,不仅是城市竞争的软实力,更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铁西区原来遍布工厂,北二路沿线全是工业设施,现在已变成纯居住区,留下的工业遗存成了文创产业。”单伟民口中的铁西区变迁,是沈阳产业结构调整的缩影。如今,沈阳绿色工厂数量占比可观,产业含绿量持续提升。
在工业污染治理上,全市500多家加油站全部实现三次油气回收改造和在线监测;针对化工、工业涂装等企业的挥发性有机物治理,连续三年推进“一厂一策”升级,引导企业从“源头替代”入手降低VOCs含量;2024年,建立“码上换碳”平台,实现对活性炭吸附设施的实时监控,推动数十家企业升级RTO燃烧等高效工艺。
对于“散乱污”企业,沈阳采取“规范一批、升级一批、淘汰一批、进园区一批”的策略,避免企业“散而乱、乱而污”。“产业结构调整不是‘一刀切’,而是通过升级让企业更绿色、更可持续,更有竞争力。”刘文超说。
“随着治理进入深水区,必须靠科学吃饭,下绣花功夫。”单伟民道出了治理升级的关键。眼下,沈阳正以科技精准治理大气。
污染从哪里来、如何追踪溯源?为给大气做“体检”,沈阳投入4100余万元建设了大气复合污染立体监测超级站。在这家“顶配医院”里,近40台“精密仪器”能监测近200项大气指标。作为目前东北地区监测指标最全、监测设备最先进的大气监测站,其监测数据已成功应用于环境空气质量预警及污染过程分析,为开展大气污染应急预警以及针对性制定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不止有超级站,沈阳还搭建起“全域网格化监测网”。除省控站点外,建成30多个常规监测站、72个PM₂.₅网格站,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化工园、于洪区家具园等重点区域增设59个VOC网格站。同时建立“高值溯源机制”,一旦某个网格出现污染高值,即可快速响应、定点清除。
在基层治理上,沈阳构建“四级网格体系”,全市3000多名网格员形成“常态化监管网”,让污染管控“横到边、纵到底”,实现污染问题早发现、快处置。
针对空气流动的特性,沈阳还主动牵头推进沈阳都市圈联防联控,与周边7+1城市签订协议、共享方案,将治理范围从“一城”拓展至“一圈”。
“大气治理做不了花架子,必须实打实推进。”单伟民表示,下一步,沈阳将持续推进大型热电联产、老旧车辆清零、区域联防联控等重点任务,推动治理从“市级尺度”迈向“都市圈尺度”。
“我们的目标很清晰,就是实现北方供暖大市的‘蓝天之梦’,哪怕每天只降0.1微克,也要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这是单伟民的期待,也是这座重焕生机的工业之城的愿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