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新民市沙化土地面积为74.27万亩,现在已降至53.72万亩,减少了20.55万亩。从黄沙滚滚到绿意浓浓,从风沙肆虐到绿进沙退,如今的新民市正在绘就一幅生动的生态新图景。
与黄沙的40年较量
站在新民市柳河沟镇万亩林药基地的观景台上,小朱屯村村民朱玉权怎么也想不到,40年前那个黄沙漫天的故乡,如今竟成了远近闻名的“药香小镇”。这片曾让人“谈沙色变”的科尔沁沙地南缘,正上演着一场震撼人心的绿色嬗变。
“早些年,沙尘一年要刮好多次,严重时一刮就是两三天。即便门窗紧闭,屋里屋外也全都是沙土。”回想起过去的情景,不少新民人和朱玉权一样记忆深刻。
新民市位于科尔沁沙地南部,是沈阳沙化土地集中分布的重要区域,是阻挡科尔沁沙地风沙南侵的重要屏障,也是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关键战场之一。严重时种子刚入土就能被风刮跑。作为沈阳抵御科尔沁沙地南侵的“最后防线”,20世纪80年代中期,新民市林地面积仅47.39万亩,森林覆盖率低至7.5%。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如今林地面积已增长至73.8万亩,森林覆盖率提升至11.68%。
所有这些,离不开近年来新民市始终坚定“生态立市”第一战略不动摇,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持之以恒的决心和行动。新民市积极开展义务植树、教育宣传等各类活动,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市民对防沙治沙的认识,激发全社会参与生态建设的热情,助力防沙治沙工作。2023年,新民市圆满完成“三北”工程六期任务1.32万亩,其中人工造林0.88万亩、退化林修复0.2万亩、森林抚育0.24万亩。2024年,完成林地5.28万亩,其中退化林修复2.58万亩、森林抚育2.7万亩。
最新监测数据显示,新民市沙化土地锐减20.55万亩,在沈阳北大门竖起一道生态屏障。
发展多样化林下经济
当记者走进于家窝堡乡中药材加工车间,丹参特有的清香扑面而来。“以前种玉米亩产不到千斤,现在林下套种中药材,亩均收益能翻两番。”说起这些“沙漠黄金”,农户们津津乐道,如今它们将通过北药集团的渠道进入全国药市。
新民市自然资源局数据显示,2024年,新民市林下经济已形成5246亩中药材基地,带动当地3500人次就业。曾经的治沙“负担”变成了致富“靠山”,“我们现在是守着‘绿色银行’过日子。”朱玉权欣喜地说。
在开展防沙造林的同时,新民市大力开发林农、林草、林药、林菜、林菌等复合经营模式,发展多样化的林下经济。值得一提的是,新民市成功引进北药集团,落地“药香新民”中医药全产业链项目,在发展林药方面效果显著。
绿进沙退改善生态系统
“今年,新民市要完成5.28万亩沙地的生态修复,这相当于过去5年的工作量。”新民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赵洪军告诉记者,“我们制定了《新民市科尔沁沙地歼灭战行动方案(2023—2030年)》,并成立科尔沁沙地歼灭战指挥部,加速推进‘三北’工程六期建设。”在这张蓝图里,山水林田湖草沙“七位一体治理体系”正加速成形。“我们要全面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届时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将显著提高。”
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从“单一治沙”到“绿富共赢”,新民人用40年的接续奋斗,在科尔沁沙地南缘写下了“绿色传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当春风再次掠过辽河平原,带来的不再是遮天蔽日的沙尘,而是混合着草木清香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