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废城市“沈阳生态造”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27日   来源:沈阳生态环境微信公众号

新闻背景:

2022年4月,沈阳成功入围国家“十四五”时期首批“无废城市”建设名单,并立即启动“无废城市”创建工作,一份新的荣耀与挑战,将让沈阳人寻找绿色生态循环生活的重要答案。


无废工厂零排放 污泥化砖街头放  垃圾发电有妙方  无废建设新风尚

科技环保一相逢 胜却愿景无数

无废城市“沈阳生态造”



沈阳生态,阔步前行,力创无废城市,擘画生态华章。

沈阳,这座以装备制造业闻名的城市,在新时代的生态建设中展现出惊人的进化力量。从经济开发区的”无废工厂“到垃圾分类的智慧社区,从恶臭污泥到变身”青砖“走上城市路面,从垃圾填埋到垃圾发电,一场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深度融合的变革正在上演。

今年时值“十四五”收官之年, 由沈阳市生态环境局牵头的“无废城市”创建工作,以“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为契机,书写一段城市生态传奇。如果说工业上有一种称呼叫”沈阳智造“,那么在保护环境的路上,有种称谓叫”沈阳生态造“。

 1个标杆 无废工厂 “零”废料

在辽宁方大集团北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内,重达1000多吨的盾构机制成,如此钢铁巨兽,产自”无废工厂“,在这里,所有的材料实现”零“废料,所有原料进厂时与出厂时的质量基本保持一致,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

北方重工集团有关部门人士介绍,1000多吨的盾构机主体用料为钢材,制作运料比例已经精细到了微米,从制图到制作,厂方充分考虑到所用材料体积和面积,所剩的边角余料也要制成所需工具。

仅以千吨盾构机为例,由数以万计的零件组成,大到盾构壳体、刀盘,小到几毫米的零件,都需要在制作时精打细算。主部件用完材料,还需要制作用于固定部件的垫料,“而垫料的来源就是边角料。”这位人士介绍,在成为”无废工厂“前,垫料的生产也是用好的钢材生产,大量的材料被浪费了,还增加了生产成本,剩下的材料随意堆放,由于每个型号的钢制品微量元素成分不一致,有些元素由于化学特性活跃,一旦处理不当,容易出现风险。 

在建成”无废工厂“后,技术人员和工人需要对材料精打细算,既要生产出大到“百吨”盾构机部件,更有小到“克”为计算单位的垫料,所有材料不得浪费。

北方重工有关人士介绍:“在我们‘无废’工厂内,即便是剩下废料钢丝,也分类处置,例如304类型钢材,‘分类’收集到一起,转售给下游企业,重新练钢,再回工厂。“  

2种转变 污水污泥 变废为”砖”

如果说,”无废工厂“仅是沈阳一个工业缩影,那么市民生活污水污泥的走向,更能说明沈阳创立”无废城市”的初衷。一方面,污水在经过净化后能变成景观用水,一方面,恶臭的污泥则会变废为“砖” 。央视计划拍摄的纪录片《净土》则将沈阳”无废城市“的担当,推向全国。

问得青砖何处有,源自污泥量产来。沈阳固废处理基地,将市政污泥、通沟污泥、河道淤泥、建筑垃圾等城市固废进行“多废合一、多产联动”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沈阳市生态环境局固废处理中心有关人士介绍,无论是城市下水中的污泥,还是大量的建筑垃圾,都可以通过“生态科技“的方式,让其实现“变废为宝” 。

作为沈阳环保领域调结构的重点项目,该项目拥有22项国家发明专利,其中,自主研发的全国首个固体废物再生砖技术,不仅为固废综合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持,为沈阳市污泥、建筑垃圾、河道淤泥等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提供解决方案,还为实现固废零填埋、能源梯级再利用提供解决方案。

曾几何时,污泥曾困扰沈阳,两次转变,化作今生。作为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沈阳常住人口超过900万,日处理生活污水超百万吨,年产生含水率80%的污泥约50万吨。如此巨量的污泥,曾让很多人头疼,早在2007年,传统填埋方式已备受质疑,不仅占用土地资源,还存在重金属渗漏、甲烷排放等环境风险。2012年起,沈阳实施污泥与秸秆等混合技术”制肥“开展首次突破,经干化反应后,产物用于土壤改良和园林绿化。然而,摆在很多人面前的是,由于污泥含量复杂,完全变成肥料,也有一定的弊端,在这种情况下,沈阳生态环境局再次创新探索"污泥制砖"技术,将污水处理的"终点"转化为资源再生的"起点",造福沈阳的大街小巷。

据介绍,沈阳生态环境部门的科技人员研究发现,将处理后的污泥按10%-30%比例掺入黏土,采用隧道窑烧结工艺,生产出抗压强度达MU15级的市政透水砖、护坡砖,较传统黏土砖节约燃煤15%。

4大电厂 城市垃圾 变废为“电”

在沈阳,没有垃圾堆,只有“电能”的温暖。一座拥有900万人口的省会城市,每日产生垃圾7000吨。沈阳市委、市政府布局“无废城市”时,早已通盘考虑如何化解:即便是垃圾,也能实现变废为“电”。在沈阳市生态环境局、沈阳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等多部门牵头下,选择在大辛、老虎冲、经济技术开发区、康平四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总投资超35亿元,日处理能力达8000吨。

焚烧、余温、协同,成为垃圾发电”关键词汇“。仅以大辛垃圾场为例,针对东北严寒气候,采用光大环境自主研发的六段式机械炉排炉,增加预热段,确保冬季垃圾充分燃尽,热效率提升20%。在余热循环利用技术上,沈阳在全国首创大型溴化锂热泵技术,回收冷却塔余热用于垃圾仓保温及周边120万平方米居民供暖,年节约燃煤超万吨。

在协同方面,大辛厂区集成餐厨垃圾处理项目,通过厌氧发酵产沼气发电,实现餐厨垃圾“油、水、渣”全资源化。烟囱顶端盘旋的白鹭群,成为生态工业的最佳见证者。

有关数据显示,4座焚烧厂年发电量超10亿度电(千瓦时),满足34万户家庭用电,减排二氧化碳1.2万吨/年,替代标煤约12万吨。

4种风尚  ”无废细胞“走入生活

 如果说,城市垃圾化作电流步入寻常百姓家,让”无废城市“深入市民心中,那么“无废细胞”则是组成”无废城市“一个个支柱。”无废细胞“可以是“无废小区”“无废医院”还可以是“无废宾馆”以及“无废河流“等4种风尚。

沈阳居民楼前的四色垃圾桶,已成为城市文明的新地标。上个月,一场特殊的宣讲活动分别在新民市依林印象 、荟林苑、帝景花园等小区启动,构建”无废细胞“、创建“无废小区”成为新风尚。垃圾源头减量、分类投放、废物利用等方式让一些居民感到了身边的变化。

居民刘女士说:“选我们小区创建’无废小区‘,毕竟会让居住环境更好,必须全力支持!”

如果说小区居民脑海中”无废细胞”正在构建起小区生态廊道,那么和平区生态环境分局通过“无废细胞”构建医疗垃圾防线。

和平区医疗资源发达,中国医大附属一院、中国医大附属盛京医院等东北地区著名医院位于这里,和平生态资源分局以“无废细胞”为抓手,全面推进“无废医院“建设,对医疗垃圾袋的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处置等环节,确保医疗废弃物的安全处置。

在沈河区,一场关系着市民空气质量的帮扶座谈会也在“无废”排放中进行,沈河生态环境分局组织燃煤电厂、锅炉房对等一般工业固废产生、贮存、运输、接收利用等环节环境管理责任,确保沈阳每一个“无废”细胞能够绿色生长。在大东区,一场将建筑垃圾堆点进行集中清理的战役已经打响,大东生态环境分局联合城管、街道等多个部门从根源上实施建筑垃圾无害化处理,助力”无废城市”建设。

绿水青山就是旅游金山,早已在棋盘山耕作许久。“无废宾馆”从提高资源利用率入手,利用电子设备替代传统纸质房卡、账单、宣传册等。优化客房用品配置,采用可重复使用的陶瓷杯、玻璃杯替代一次性塑料杯,将一次性洗漱用品替换为大瓶装可补充式产品,使用率达85%,有效减少一次性用品废弃物产生。

在法库,生态环境分局的工作人员对水体进行严格检测,严防农村畜禽粪便污染水源,让“无废细胞”成为”无废河流“,生态“无废”理念逐渐流入村民心中。

满分答卷  交出“无废”重磅答案

沈阳”无废城市”传奇画卷仍在加速擘画,“无废细胞”正以新的形式,在沈阳不断开启新的篇章。沈阳市生态环境局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全市将加大“无废细胞”产业区划范畴,全面开展“无废4S店”“无废加油站”“无废快递点”等新型“无废细胞”创建。

目前,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已经交付在沈阳人的面前。其一,经过行业主管部门初评、市验收组复核终评,2024年全市共有321个“无废细胞”创建单位通过了评估审核,加上2023年已创建完成的150个,沈阳目前已创建“无废细胞”471家,提前完成了“十四五”期间200个“无废细胞”的创建任务。

其二,截至目前,全市建设完成16个建筑垃圾中转站,不仅为循环经济提供产能,还为建筑垃圾处理树立新风尚。

其三,全市累计建设弃土消纳场和垃圾中转站25个,有效进行垃圾分类,改变了原有的粗放式管理。

其四,沈阳省级以上绿色制造单位数量累计275个,国家级绿色制造单位数量累计74个。

其五,持续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规范封装操作,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率达到95%。

站在浑河岸边眺望,这座城市的生态转型已超越简单的环境治理范畴。从装备制造业基地到未来的无废城市,沈阳已经破解装备制造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看似对立的密码。当机床的轰鸣与白鹭的啼鸣共鸣,当钢水的流光与垃圾分类的智慧交响,一个关于城市永续发展的东方样本正逐渐清晰。这不是终点,而是新工业文明孕育的新起点,在沈阳这片黑土地上,循环经济的基因正在重塑城市生态的生命密码。

多知一点:

什么是“无废城市”

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是指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